莫高窟是怎样发现的?
敦煌莫高窟,这座千年的艺术宝库,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十六国时期,一位名叫乐尊的僧人,行至敦煌的鸣沙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也在此建洞修禅,逐渐形成了莫高窟的雏形,莫高窟的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开凿的初衷,“莫高”意为“沙漠的高处”,而修建佛洞则被视为功德无量。
随着时光的推移,莫高窟历经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如今所见的735个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的宏大景象。
莫高窟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岁月中,它曾数次面临被遗忘的危机,直到19世纪末,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洞窟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这一发现,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莫高窟的价值。
不幸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后来的岁月里,屡遭掠夺,英、法、美、俄等国的探险家、学者以各种手段将大量文物带走,甚至一些中国的官员也趁机窃取,导致文物大量流失,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当我们站在莫高窟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壁画和塑像,不禁会为那些无法看到的宝藏感到惋惜,但正是这些“没啥看的”“看不懂”的壁画和塑像,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们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智慧、艺术和科技,让我们得以传承古人的“功夫”。
莫高窟的发现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它终究为人类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它让我们得以了解过去,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守护这份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