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东汉时期,汝河一带流行着一个可怕的瘟魔,这个瘟魔一旦出现,便会让当地百姓不断失去生命,就连正常的生活也难以维持,年轻的恒景亲历了瘟疫夺去父母的痛苦,自己也曾难逃死亡的命运,经过病愈,他决心离开家乡,前往访仙学艺,为民除害,在一座古山里,他找到了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仙人被他的为民情怀所打动,决定收他为徒,赠予降妖宝剑,并传授降妖剑术,恒景日夜苦练,最终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人告诉他:"明天是农历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怪了,如今你的本领已经成熟,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仙人又给了恒景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并传授避邪秘诀,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返回家乡,在农历九月九日的早晨,他带领乡亲们前往附近的一座山上,发放每人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大作,北风呼啸,天空骤然阴沉,就在这时,瘟魔从汝河冲出,扑向山下,它一闻到茱萸的香气和菊花酒的醇香,顿时脸色大变,战战兢兢,不敢前行,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迅速冲下山来,在短短几个回合中将瘟魔刺死,彻底消除了瘟疫,从此,重阳节登高避疫的风俗便逐年流行开来。
据说,在中原传统文化中,"重阳"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因此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期的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提到重阳节的饮宴习俗,他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重阳节已发展出赏菊和饮酒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时期,皇宫要举行吃花糕的庆祝活动,皇帝还要亲自登上万岁山以畅秋志,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二: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当时已有在秋季祭祀天帝、祭祖的活动,以求得天帝和祖先的庇佑,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宫人贾佩兰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食用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这种求寿的风俗很可能是由道士传统推广而成,大型饮宴活动也源于古代丰收之礼。《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这样的饮宴活动成为重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期,重阳节的节俗已定型,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提到重阳节的饮宴习俗,他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表明重阳节的主题已然确立:求长寿、佩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以及祭祀业神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故事三:
传统意义上,重阳节的日月并为阳九,强调的是避邪消灾,据说,晋朝时期,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者,他师傅费长房真人告诉他:"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遵从师傅的建议,在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时,他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2003年重阳节,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纪念邮票,并在河南S上蔡X举行了首发式活动,使得重阳节的源头地公之于众,2005年,中国民俗协会将上蔡X命名为"中国重阳之乡"。
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得到了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还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取代了消极的避邪消灾和追逐功利的步步为营,重阳节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从陈树填词到朱德荣作曲,再到歌手陈少华演唱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都体现了人们对重阳节的深厚情感。
今天的重阳节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敬老日",重阳之名取自"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重阳节既保持了古老的文化内涵,又焕发出新的时代精神,作为传统佳节,重阳节古往今来都备受人们喜爱,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重阳节不仅是登高避疫的传统节日,更是表达对长寿和健康的美好祝愿的节日,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