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本你读完后受益匪浅的书
介绍一本你读完后受益匪浅的书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这本书充满了激动,仿佛亲自来到了**的风格和坎坷的过去。时代与个人命运的重叠,是被历史洪流所包围,还是用笔隐藏自己的品格?陈寅恪写的是“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最终如何选择?
1948年,北平经历了国民党的“抢运学者”。与抢运文物和金银相比,抢运学者要低调得多。1948年12月15日,北京DX校长胡适登上国民党专机飞往南京,拉开了“抢运学者”的序幕。
与胡适的高调不同,当时清华DX历史系教授陈寅恪一家也低调抵达南京。
时值战争纷飞,政治形势严峻,国民党颓势明显,共产党高歌猛进,何去何从?
最后,陈寅恪抵达广州岭南DX,希望把广州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诚然,广州也给陈寅恪带来了一些晚年的亮色。
1950年,中央政府开始转变知识产业,特别是在历史领域,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领导地位。中央政府还建议陈寅恪北回,担任中世纪历史研究所所长。
1953年,陈寅恪对北京说客的回复是,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后,他同意北返:
一是允许研究所不相信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
第二,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提供证明,作为挡箭牌。
这两个条件令人震惊,所以有传言说陈寅恪公然不学马列。
陈寅恪对此非常坚定:“我为学术自由而战。自从我作为王国维的纪念碑文以来,我一直坚持学术自由的宗旨,持续了20多年。”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投水自沉两周年后写的纪念碑文,陈寅恪也用实际行动践行。
回顾20世纪50年代,马列主义势头巨大,每个人都在谈论马列主义,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公开提出与“旧我”分离,学习马列主义。
在对马列主义学习的轰轰烈烈的洪流中,陈寅恪提出“为学术自由而战”是独一无二的。当时,陈寅恪已经63岁了。他的眼睛失明了,但他的声音响亮了。“那一刻,他有一种中国传统历史学家的英雄情怀”!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
叙事情感强,个人色彩强,读起来容易上头。如果是通俗读物,就够了!
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
除了体味历史事物所蕴含的情感外,还要追溯历史资料,客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