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喝粥是早上还是晚上?
初秋的阳光洒在巍峨的武功山脚下,大地笼罩在一片金黄之中,这份宁静并未消磨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反而勾起了我对儿时故乡腊八节的美好回忆。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便是我们武功人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节日美食、欢乐气氛的约定俗成的庆祝活动,更是无数游子归心似箭的暖流,每到腊月初八,村里几家或老或新的好客人家便早早地忙碌起来,共同筹备这场热闹非凡的餐桌盛宴。
位于小城中心的东风(长宁集),汇集了村内各个家庭的农具、食材与烹饪技艺,这无疑使得腊八这一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息——质朴、热情与和谐,正是这些生动而浓厚的人文景观,让腊八节成为了我和父辈们精神上的寄托。
在我出生的七十年代,物质条件相对匮乏,那时的家庭生活多以辛勤劳作为基础,而每逢腊月初八,亲朋好友间的问候与共享,就成了村民之间最温馨的一刻,那时腊八饭虽简朴但美味,年复一年,那些传统的小米、白菜、豆角、葱花与咸菜,甚至配有一瓢陈年的五谷酒,宛如岁月中的糖衣炮弹,甜蜜而温暖,让人难以忘怀。
记得那个冬日的黄昏,母亲早已打理完毕了一桌丰盛的腊八饭,她提前把自家种下的萝卜、菠菜、胡萝卜、豆腐和大蒜混合,加入适量的香菜作为点缀,像是在用大自然的语言述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尽管时光荏苒,但那种醇厚的味道依旧萦绕于记忆深处。
次日清晨,我家灶台上总是堆满了各式精美的腊八面,有棱有角,象征着生活的严酷与坚韧,蒸好的腊八面冷却后,母亲将其切成菱形,露出洁白如玉的面皮,淋上特制的调料汁,裹满各色配料,犹如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琥珀艺术品,令人垂涎欲滴。
夜幕降临,我们围坐在祖祖辈辈搭建而成的火炉旁,共享香气四溢的腊八面,热腾腾的烟雾弥漫开来,如同一个温馨的仙境,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乡愁与亲情的气息,孩子们竞相争夺象征幸福的八碗腊八面,瘦弱者抢不过胖乎乎的小弟妹,这让母亲们的脸上绽开欣慰的笑容。
我记得父亲常以此自豪:“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每当我们团聚一堂,品偿一碗腊八面时,心中的那份满足感就如同此刻的我们,对于遥远的故乡以及心中那口深深烙印的家乡味,愈发怀念。”那一瞬间,心头涌起无尽的感慨,也让我更加明白:无论是南北东西,只要回溯到家乡的那段日子,每一道腊八面都会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承载着无尽的情思和深深的眷恋。
作为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我在远方工作生活,虽然脱离了炊烟袅袅、灯火阑珊的乡村岁月,却时常忆起家乡的腊八面,仿佛能从中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温暖与亲近,这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我们童年的记忆,更是一种对家乡情感的寄托与表达,是无数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再次品尝那纯正可口的家乡腊八面,我深感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生活韵味,这种淳朴的民俗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每一个地方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在忙碌生活中用心呵护与传承。
每逢腊八时节,当我漫步在那些熟悉的巷陌间,走在老街上,品味着醇厚浓郁的家乡风味,不禁感叹生活的美好与珍贵,这就是我故乡的腊八面,它不仅是供我们欢度佳节的佳肴,更是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诉说着悠悠岁月里那无法割舍的乡情、乡愁与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