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名曲有哪些?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由我国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傣族乐曲,词作家、诗人倪维德作词,此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1979年,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S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对谈情说爱,诗人诗兴大发之际,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曲中描绘的凤尾竹林如翠影苍翠,傣家楼阁矗立其中,宛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葫芦丝声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仿佛诉说着古老的山水情怀。 《多情的巴乌》是一首用葫芦丝或巴乌演奏的欢快、具有动感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张汉举老师创作,此曲原本是一首彝族风味的声乐曲,歌词大意是:云雾缭绕的山中遍地竹子,砍棵竹子做巴乌,吹的我呀傻呼呼,忘记种包谷,亏得他呀来帮忙,种完包谷吃晌午,巴乌吹到庄稼熟,整首曲子充满了山水之间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怀。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由已故军旅作曲家杨非创作于五、六十年代,后成为电影《勐龙沙》的主题曲,更是广为流传,此曲描绘的是傣乡,主要写的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歌词中提到的瑞丽江就是瑞丽S的母亲河,1997年1月,瑞丽S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定为S歌,曲中描绘的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婚誓》由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创作,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的《芦笙恋歌》的插曲。《芦笙恋歌》主要讲述的是在解放前,中国云南S澜沧江拉祜族少数民族的年轻猎手扎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奸淫烧杀、蛮横抢夺而奋起反抗的故事。《婚誓》以其庄重而深情的旋律,为电影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情感。 《竹楼情歌》是一首云南葫芦丝名曲,由龚全国填词、杨正玺谱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浪漫情怀,曲中"竹楼情歌"的旋律如清风徐来,金孔雀在竹影间翩翩起舞,令人心醉神迷。
《美丽的金孔雀》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葫芦丝名曲,旋律优美,歌词描绘了金孔雀在竹林间翩翩起舞的景象,曲中"金孔雀"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渔歌》是一首民间流传广泛的葫芦丝名曲,旋律轻快,歌词讲述了渔夫在日光下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此曲不仅展现了云南的渔村风光,更表达了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生活情怀。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由已故军旅作曲家杨非创作于五、六十年代,后成为电影《勐龙沙》的主题曲,更是广为流传,此曲描绘的是傣乡,主要写的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歌词中提到的瑞丽江就是瑞丽S的母亲河,1997年1月,瑞丽S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定为S歌,曲中描绘的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