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_日本恶意电影在线阅读中文
如何评价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
《恶意》是一本手记体推理小说。手记叙述历来是推理小说的惯用表达方式,第一人称视角易于促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视角与感受的潜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机会、更顺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点巧布迷局,引人入彀。自阿加莎·克里斯蒂颠覆华生模式之后,手记叙述与第一人称就告别了百分之百忠实、安全系数不容置疑的时代,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新本格推理潮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叙述性诡计的外延一再扩充,已渐渐将第一人称视角推到了"绝对不可信任"的另一极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蒙蔽的对象是读者,还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是分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是否属于叙述性诡计范畴的一条分界线,《恶意》中的手记叙述,大体上并没有迈向叙述性诡计的彼岸,加贺恭一郎视角和野野口修视角的双线结构的运用精巧而大气,随着阅读进程,读者必须不断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场和猜测,在小说由直进单性延展到立体迷宫的过程中,阅读的乐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发掘。 作为一部手记体作品,《恶意》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颠覆传统
东野圭吾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其实还是会在无意识之中,去对故事的结局做一个想象。而我想所谓的意外性,应该就是对于这种想象的一种背叛。"其实有些东西之所以让人感到"意外",并不是它超出了读者的事前想象,而是它原本就隐藏在某处,只是读者并未发现和重视罢了。这种对本格推理创作模式的反拨,集中体现在贯彻"解明动机"要素的《恶意》中,它可说是东野在踏袭传统推理小说元素之下,却又充分呈现了属于现代风貌的鲜明代表作。当然,这种作品中的时代感也正是作家对于所处的时代、社会能够予以细致观察的佐证。
《恶意》与之前的推理小说不同,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恶意》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在之后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动机"成为唯一的悬念,作品中加贺通过不断问询凶手,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