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网剧《隐秘的角落》?
如何评价网剧《隐秘的角落》?
压抑无大即有小,不一定作恶。对应冲动,只有小的才合理。
01.压抑无大
网剧《隐秘的角落》改自紫金陈的《坏小孩》。张东升在峰顶推倒岳父母,被三个小孩意外录像。数个家庭陷入爱恨交织、生离死别的旋涡。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前四集已跟小说存在较大差异。就剧中而言,张东升缺少害岳父母的核心动机。导致旋涡的风级别不够,自然使故事的表达大为单薄。
之所以谋害,主要有两点。岳父母长期看不起张东升非编制的教职工。岳父母坚决支持女儿与他离婚,追求更好的幸福。没岳父母,妻子就不离婚了吗?
离婚这件事上,关键不在岳父母。张东升真厉害,真是南辕北辙。非要强行圆这个剧情设定,大概只能强加给不过脑与一时冲动。
人脑重视第一印象,于开头遇到立竿见影。现在的观众多没心情等后续抛出核心动机。说一千道一万,人物需要第一时间立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四杀小明则有核心动机。因为他眼中终只有她,又属于立竿见影。
小明是世界的拟人化,也是小四一厢情愿的一半自己。手起刀连,极端挽留与懦弱。
眼中的唯一不可替代,吻合的行为便水到渠成。小的压抑正常导致小的矛盾,大的自然同理。可要是小的拖出大的,过于魔幻、造作。
当压抑无大,有小冲动便合理。
02.冲动有小
开闸小冲动,时间久了也不可忽视。
《隐秘的角落》里,三孩子对张东升的诉求由小及大。开始纸质警告,慢慢狮子大张口三十万。时间下,形成一个合理、变化的过程。即便存在设定强行,不至于比张东升无核心动机暴露。
问题是孩子懂事与否太过刻意。有些懂事,太过成人代入。有些不懂事,太过买椟还珠。朱晶晶第三集跳楼生硬而无脑,沦为洗白朱朝阳的强制。真实的孩子会有年龄的弧度和彷徨。
核心动机是关键一方面,背后原因也是。原因模糊不影响立人物,却使表达没头没脑。没头的苍蝇乱飞,人能认出却不明就里。
同样,《少年的你》的魏莱有问题。魏莱对陈念步步欺辱,被定为恶的化身。父母放纵可不能成为全因。魏莱原该冲动有小,次次放大只能是无奈之举。
落单的个体成为牺牲品,年龄成为通行证。嗜荤如素跟素如荤,本质上有什么区别?相比一意孤行地作所谓坏,倒戈相向的所谓好更触目惊心。
加上魏莱的四个孩子中,《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格外值得关注。若无严良、普普的意外造访,他基本会惯性做好孩子。
但是,内心的孤寂与创伤会日积月累。未来爆发,会是压不住的火山。冲动有小,陆续释放不失为理想状态。
与压抑无大的殊途同归,冲动小大也引发不吻合所致。
03.大小不符
除大小难互相引出,大小不符还有之间分不清。
前四集中,张东升与水枪男孩的对手戏是亮点。水枪射水是自然铺垫。男孩年幼而认定张东升非好人,张东升没处发泄而瞅准报复。人行为的谨慎与内心的躁动对比而真实。
大人平时隐忍而成熟,冲动起来变回小孩。小孩早熟为一刻大人,遭遇心灵对手退回本身。小兔脚扑朔,大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大小?大人小孩模糊不清,进而把人的弧度引向深邃莫测。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同理。她一脚踏入混沌,一脚又在门口徘徊。她异常苟活,异常绝望,异常大小收放自如。可惜,算无遗策的她无心地把小四简单化。她算错了云淡风轻逼急眼直男。
《少年的你》的魏莱同理。作为面上唯一的恶,她势必会被铲除。她失语难言,同样委屈。脱离的人物导致角色低估狡兔死走狗烹,低估狗急跳墙。
虽然杨德昌比曾国祥游刃有余,尚且冲动地视一个小女孩为大恶。大而化小是难避免的懒惰,小而变大是难逃过的方式。
大与小、有与无、压抑与冲动,不重叠的组合多多。面对人心驳杂,《牯岭街》、《少年》、《隐秘》走向不同道路。《牯岭街》徜徉,《少年》立人物空所指。《隐秘》而言,人物、所指都有欠缺。
人心是表达来的,落于窠臼不必苛责。大小跟弧度的非线性关系,散发着魅力。
细节
《隐秘的角落》开局第一场「秦昊杀父母」的戏拍得非常抓人,不到两分钟设下了全剧的悬念,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这场戏我来回看了五六遍,试图从声光画色当中找到导演隐藏在镜头里的视觉密码,除了大家都提到的乌鸦叫以及给了秦昊一个在动手前环伺四周的镜头外,还有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信息点。
蜥蜴。
我还记得在某问答平台上,有人提问:黄渤的《一出好戏》为什么会多次出现蜥蜴的镜头?
黄渤当年亲自下场做了回答,他说「蜥蜴就是观众的卧底,潜伏到观众里。它就是一个旁观者,跟在影厅里的观众是一样的。」(目前那个答案还在)
也就是说,蜥蜴是我们的卧底,而这个卧底在现场目睹了一切。
结合后面三个孩子无意间用相机拍下了这场谋杀来看,导演在此时就已经剧透,或者说暗示了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那么问题来了,不用蜥蜴用其他的动物昆虫可不可以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别忘了蜥蜴还有一个特质是:隐匿和伪装。很明显,它更适用于导演传情达意。
这大概就是用镜头讲故事的妙处。
配乐/音效
另外,所有人都在盛赞本剧情节紧凑,演技扎实,镜头极富电影感,诚然,但个人认为以上都不足以被称作全剧最大的亮点。
我觉得最大的功臣应该给到配乐。
看的时候弹幕就一直在刷,「能不能整点阳间的音乐/果然是阴乐啊」诸如此类的,有被网友的脑洞笑到。
本剧的配乐不同于一般悬疑片的配乐,因为在常规配乐之中,混合了一些人声,听上去像似有若无的呓语,又像窸窸窣窣的讪笑。不仅让人紧张,不安,毛骨悚然,更像是把每个人心怀鬼胎的一面直接拽到了观众跟前。
通过配乐,我们似乎得以窥见人物内心的幽灵鬼魅,经过一番撕扯挣扎,最终拉着人物一步步走向深渊。
还有那首《小白船》,截止目前,唱了三回发生了三起命案。此剧一出,说它从此沦为「暗黑童谣」也不为过。
演技
演技是《隐秘的角落》不得不夸一点。上至影帝,下至10后的小朋友,全员在线,着实难得。
秦昊诠释了教科书级别的斯文败类的形象;
被誉为“明星教父”的张颂文老师就不用说了,精准细腻,极富感染力;
还有那个饰演普普的10后王圣迪,太惊艳了,敏感早熟,一双剔透的眼眸却能洞察世事,直抵人心。
目前看了前六集,强烈推荐。
没读过原著,就剧集来说,我觉得这部反应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多多少少「更正」一下人们对孩童的认知,「无忧无虑」早已不再是他们的代名词,有欲望,会嫉妒,害怕失去是人类的通性,哪管你是大人或小孩。
说到底,还是众生皆苦,只不过是看上去幸福。
六月以来,悬疑犯罪剧集迎来了井喷。《十日游戏》后,就是此前备受期待的《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
上线第二天,豆瓣分数飙升到9.2,今年国产剧集的最高分。秦昊、张颂文、王景春和3位小演员的演技被大家频繁提起。摄制上各方面的硬配、软配又都能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紫金陈IP”的上一部《无证之罪》的水准。
当年《无证之罪》开辟了网剧的短剧模式,宣告了网剧也能拥有极高的制作水准和深厚的探讨面向,是一部拥有行业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在那之后冒出的绝大多数悬疑网剧,都离《无证之罪》有着不小的距离。
现下的这部《隐秘的角落》,算得上第二个《无证之罪》,甚至有超越之处。
剧集的开篇就是一场血案。秦昊饰演的数学老师张东升,借机假意带岳父母旅游,在山顶突然将两人推下山崖摔死。
张东升在家中是个没有地位的上门女婿,与妻子感情破裂,一旦离婚,几乎是净身出户。常年受损的自尊所埋下的怨气和对妻子家财产的觊觎,令他设计了这场“完美犯罪”。
但与此同时,这一幕被三个孩子无意中摄像,双方随即开启了博弈。两具尸体只不过是开启这个暑假的钥匙,两个家庭随后被连环命案席卷。
自此,剧集和原著逐渐走向了岔路口。
实际上,最初看到《坏小孩》要改编成剧集的消息,我是不敢置信的,因为《坏小孩》这本书几乎是踩着审查的红线走。它也得亏是出版得比较早(2014年),放这两年的话很可能无法面世。
如何形容这本书呢?撇开文笔的孱弱、细节上的些许毛糙等显而易见的缺点不谈,它首先是一本结构上令人心惊的作品。
与绝大多数的推理小说写法所迥异的是,紫金陈把每起命案的凶手、动机、手法这些环节都直白地摆在我们面前,间或带有说明性的心理描写,几乎没有任何隐瞒。他只隐瞒了一个人物在中后段的心事,就让整个故事在最终突然迎来了巨大的逆转。
而更加惊世骇俗的,则是书的内在精神。其所呈现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都浸透了一步步走向极端的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一连串案件里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属性的恶,简单亦或复杂,灵机一动亦或老谋深算。
两位主人公朱朝阳与张东升互为镜像人物,后者所实施的谋杀手段,前者马上就能模仿借鉴,并且还能通过后者的手让自己变得干干净净。
某种意义上,张东升就是朱朝阳内心里的“隐秘的角落”,其他配角则是起着各自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人世界充满了算计与冷漠,进一步地逼迫着谋杀的筹谋。千奇百态的恶在经过排列组合后碰撞在一起,才引发出了每个环节的巧合。九具尸体如多米诺骨牌般排列,一块接着一块地被残忍推倒。
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恶的刻画,我们得以反思成人乃至整个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巨大伤害与坏影响——孩子们犯下了谋杀的罪责,但他们手里的刀是大人递过去的,并“以身作则”地让他们狠狠攥紧。
书中一个令人心痛的细节是,孩子的这方阵营每次在策划谋杀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到初中《社会政治》课本里的一句话:未满十四周岁者无刑事能力。
当看到成人世界里的围捕厮杀、残酷狠烈后,他们不仅能模仿得像模像样,更能利用成人的势力为己所用。他们的底气就是,哪怕最后被发现,也不怕警察、不会入狱,何况最终的布局者朱朝阳拥有着极高的智力水平。
这种人物形象的前后重大转变,以及对社会规则的内在破坏与利用,让人一回想就不禁毛骨悚然,却又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进一步的理解。
一部推理电视剧的基础便是故事背景的环境设计。《隐秘的角落》讲故事背景设置在千禧年前后,手机诺基亚大卖的年代。故事框架距离现在的电视剧观众相差20年之久,让人产生怀旧感,迅速吸引剧迷的的怀旧心和“窥探欲”,渴望开启十年前发生的“陈年旧事”。从心理学上来看,“怀旧”,最早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园”之意,后者表示一种痛苦的状态。顾名思义,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
导演在时间上的设定非常先锋,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
因此故事开篇,就通过“千禧年怀旧”进入“重构”,让观众跟随剧情,慢慢重构当年故事,从而产生认同。
认同之后产生“贴近感”,第一时间增强了观众“真实性”的感官。
电视剧比小说的故事设定更为细腻。导演将小说中的宁州,直接设定为中国粤语地区的南方海滨小镇。电视剧的环境被营造得极具生活化,燥热的气温,湿润的空气,嘈杂的社会环境,喧闹的忙碌人群,偶尔在人物对白之中添入粤语、潮汕话对白、邓丽君经典粤语歌曲等。
全局配乐极大程度上辅助了演员的表演。这也是电视剧基于小说之上的魅力所在。可能小说具备无限的想象力,而电视剧因为演员演技、故事的设定、配乐的辅助等纬度的加持,电视剧更具沉浸。
本剧演员毋庸置疑是一大亮点。多名演技派演员(秦昊、王景春、张颂文、刘琳、李梦等)同时在线,大小演员全员飙戏。电视剧中演员的每一帧表演都值得回味。
有了冲突便有了故事,冲突进一步增强了高潮,没有一位观众会拒绝核心人物的冲突感,无疑秦昊这次对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把张东升打造成为一个心理上冲突感极强的人物,从而吸引观众目不转盯地欣赏秦昊的变化和行为轨迹。在营造冲突感中,秦昊的表演较为细腻,基本从眼神和嘴部细微变化中呈现,动作幅度虽然不大,但足见张东升的“城府”。比如带着岳父母爬上,跑前跑后献殷勤,只希望父母能够劝和女儿不要离婚,从头到尾对岳父母都是笑脸相迎。当得知岳父母依旧是劝分的态度之后,秦昊由笑脸变冷面,足见“杀人凶手”的心理变化,让观众产生“剧情就这样展开了,杀人凶手开始作恶”的心理输出。
本剧作为仅12集的作品,抛弃“注水”剧情,直接从“聚焦”入手,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可以接收到比小说更多的人物故事和剧情信息。
比如在父子关系处理上,原著中父子关系梳理,少了一份人情味。电视剧进行了细微的改编,让父子之间有着“相爱不敢爱”的感情存在,这一点个人认为非常成功且更为真实。
中国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存在,这一点改编上更为贴心中国十几年前的现实情况,可见编剧在剧情改编上是非常剧本洞察性的。并没有胡乱照摆小说的人物情感关系,编剧在这一点上非常小心和谨慎,不脱离现实成为改编的关键。这也让电视剧并不像许多悬疑剧一样犹如空中楼阁,距离观众太远。
电视剧相比小说更具侵入式,因此细节描述上比原著来得更为细密。针对小说还进行了许多合理性的改编。比如小孩子为什么需要30万,原著中有些经不起推敲,但是电视剧描述的比较清楚,是为了给普普的弟弟治病,加强了三个小孩的纯真感。
对于3个小孩的改编,个人觉得编剧确实用心良苦,基本上颠覆了原著的小孩设定。带上了剧组对于小朋友的一种温暖、真实的期望,我们都期望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保持小孩本身的纯真性。在这个方面,“问题少年”严良的角色就进行了很大的改编,看得出来,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制作团队在很用心的做这件事。
3个小孩初次见面时,朱朝阳其实是保持警惕的,希望问题少年二人组赶紧离开。但是当相处两天之后,三个小伙伴渐渐有了感情。当得知妈妈不在家时,马上出门追寻已经离开的小伙伴,希望留宿朋友。这份小孩子之间的友谊弥足珍贵。
任何一部优秀的剧作都有着核心的中心思考和令人发散的主题思想。这部剧也不例外。
“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要做很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儿。”
因此,全剧的所有人物都开始围绕这句中心台词展开情感和行为变化,因为父母的误会,一步步把小孩逼到绝路。剧情发展就像蝴蝶效应般,因为一些小事儿,而让整个雪球越滚越大,让整个事态越走越歪。
严良因为失去父母从而缺乏管教,走上了一条黑白不明的道路,因为没有父母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因为得知父亲被警察抓走(是个误会),从而完全不相信警察。普普因为没有父母,缺失家庭关怀,有了成人般的谨慎。朱晶晶因为母亲的骄纵变得目中无人,蛮横无理,轻易踩踏哥哥新鞋也不道歉缺乏礼貌…………
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侧面反映出父母教育上的缺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没有被成人重视,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的思想往灰色地带发展,黑白不明,是非不分。
因为喜欢,所以专业,我是室内设计师李秀玲!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讨论家居设计、装修等问题。
张东升把岳父岳母推下的第一个镜头,便抓住人的眼球,到后面情节的环环相扣,《隐秘的角落》不愧是2020年上半年最火的悬疑剧。
网友说:本来以为是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悬疑剧,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单纯的鸡蛋。
从张东升杀人,三小孩无意拍下,到最后深陷迷雾中,导演用他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感受到情节的扑朔迷离与张力!
剧中最让飞墨君细思极恐的两个镜头就是,张东升在将岳父岳母推下山与朱朝阳在朱晶晶死亡疑云后,卫生间内出现的相同一幕,就像两人名字的寓意,朝阳东升。
城S的远景,也是飞墨君很喜欢的一个镜头,不用过多介绍,从建筑上便揭露当时的年代,呼应剧情的发展,在案情到达高潮后,城S的远景也变的一片迷雾不清。
剧情方面其实不用飞墨君多说,关注的小伙伴们不同角度的解析估计都看了好多了,二刷这部剧的时候,我下定决心想从家居解读《隐秘的角落》。
01朱朝阳家
从阳台的远景,到室内天花板的倾斜,都能看出朱朝阳家是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顶楼,小户型,采光不好,再从母亲总是加班的工作,花钱要记账的嘱咐,都可以体现出家里的经济不好。
再看朱父一家的大房子,一家人欢快的气氛,对比自家压抑的气氛,窒息的母爱,幼小的朱朝阳,夹在两个家庭的缝隙中,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玄关
细看朱朝阳的家,又近一步刻画了他家的家庭氛围。
朱朝阳家的玄关处,设计了收纳鞋架与挂包区,于动线而言,回家可以直接把手上的东西放下,非常便捷,也与我们常说的玄关设计相吻合。对于小玄关来说,这样的组合很实用。
而对于大一点的玄关,合理设计玄关柜,收纳能力会更强。
从卧室的角落看,他家的玄关是正对着客餐厅的,也是我们装修中常出现的一个问题,隐私性差,而他家的房子面积本来就不大,也不适合安装隔断。
对于这一点,玄关的处理就很巧妙,直接一个帘子解决隐私差的问题,导演细节控实锤。
从玄关往里走,可以看到全屋的地面铺贴了水磨石,符合年代的特征,也体现设计的用心之处,其实近几年,水磨石又翻红了 ↓↓↓
客餐厅
朱朝阳家的客餐厅之间是没有隔断的,这也符合采光不好的设计点,通透的布局,更利于光线穿透。
客餐厅墙面整体是配一个原木墙裙+绿色漆,单看颜色都很时尚,但是组合在一起略显厚重。
深色系配色,对于小户型并不是最合适的,它会剥夺空间的清爽感,整体会显得拥挤沉闷,很难说,这样的生活环境对朱朝阳的心理有没有影响。如果想要设计墙裙,颜色建议上浅下深。
人们的视觉重点,更容易放在深色系上,如果墙体的上半部分选择过深的颜色,大户型还好,小户型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到压迫感。
朱朝阳家的餐厅是一个座椅+餐边柜+冰箱的组合,对于小厨房放不下冰箱的情况,餐厅是最适合的地方;且他家的餐厅刚好在入户门的旁边,平时买菜回来,顺手就可以放进去,动线也很好。
厨房
油烟机后的报纸、煤气灶、墙面的收纳,都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真实的年代剧,当然最吸睛的,还是小花砖。
对于厨房的墙面,真的很合适,还可有效隐藏油污。
卧室
朱朝阳的卧室,在全剧中,是镜头最多的一个场景之一,很多重要的情节,都是在此发生,比如说,写日记、喝牛奶...
从布局上来看,朱朝阳的卧室主要组成就是一个书桌、两个书柜,一张床+床头柜,书桌上、柜子里塞满了书,连床边的置物架上都摆满了书籍,学习的氛围很浓,也侧面呼应了朱朝阳学霸的身份。
而朱朝阳的这个小窗户,也是很多朋友关注的点,剧中出镜次数很多,是朱朝阳和严良联系的一个重要点,从内部看,采光不好,从外景看,还有一个遮雨棚,也是过去建筑的特色之一。
露台
朱朝阳家的露台虽然不大,但是采光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也是他家中采光最好的地方了,就是...防盗安全隐患,着实让人担心!
总的来说
原木墙裙,绿色墙漆,复古家具、水磨石、小花砖,这不就是我要的复古风吗?但是这样的复古风,更加适合采光好大户型设计,对于小户型而言,复古太多,便显得压抑了,即使是在白天,室内的光线也并不强。
从第一集严良说“你以前特别爱说话”,到第10集的台词中朱爸说“这墙颜色换了”,都可以看出生活的改变,对朱朝阳与朱母的影响。
喜欢的东西往往与心境有关,所以换的颜色也比较沉闷。这也是设计师在设计前,了解用户喜好、工作的原因,不同的人对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整体的氛围压抑,细节之处精准,拆分到每一个空间的设计,你又会觉得,这个家似乎就应该是这样,刻画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压力与无力感,这才是最真实的恐惧。
不得不惊叹于导演的才华,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剧情的深入刻画。
02叶驰敏家
纵观全剧,同学叶驰敏的家其实出镜的次数不多,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却很温暖,同样是原木墙裙设计,搭配复古家具,配上浅色墙面与地砖,让人感到舒适清新。
从装修的氛围,到父女两的相处模式,都和朱朝阳家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叶驰敏的爸爸是个警察,也经常因为工作顾不上家,但他尊重女儿的意愿,鼓励女儿的学习。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与父母息息相关,尊重的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强制的爱往往会压的人喘不过气。
整个影片虽然是以杀人悬疑为主线,但追本溯源,说的却是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之大,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但也都是悲剧发生的推动者。
瞧不起张东升的岳父岳母、妻子的冷漠;朱母压抑的母爱,父亲的漠视、后妈的冷眼...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的,悲剧的起源,就是一些不曾注意的冷漠伤害。
最后,飞墨君还是想相信童话,让最好的老陈与“傻黑甜”严良,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