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符合历史吗?
新三国符合历史吗?
无论是《新三国》,还是《老三国》,都是在《三国演义》这本演义小说的基础上创作的电视剧,跟真正的历史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说历史,可以参考陈寿的《三国志》,这是被认可的史料。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为何《新三国》如此遭人诟病?
什么都是旧的好!呵呵,老歌,老电影,老电视剧。不肯接受新事物,活在自己的旧世界里自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头上,就像听歌一样,网易云用户看不起酷狗QQ,哪来的那么大优越感?看个老电影电视剧,听个老歌就能证明你有内涵,懂的欣赏,你这么牛逼怎么不去美国当总统?事实是什么?网上说旧东西好的大部分都是80后,老的东西是陪伴他们长大的,有回忆,有情怀,所以一切现在拍的在他们眼里都是垃圾,这不好那不好的。你怎么不去拍一个好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在网上可谓是呼风唤雨,横行霸道,因为他们是最先接触网络的一代人,而且现在80后刷微博,头条等等的社交平台的基本都是DX生,不少还是研究生毕业的,能喷能黑,关键是还能讲道理。弄得网上乌烟瘴气,80后压力都是比较大的,现实找不到发泄就来网上撒疯。不可理喻。不是说所有的80后,特指一部分。
谢谢邀请!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新三国》,说实话,总体上来讲还算是可以的,有出彩的地方,当然也有如提问中所说的诟病之处。
先从诟病的地方来讲吧,在下拙见,首先就是部分角色的选角有问题,比如张飞,原著中的张飞给人的感觉“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性如烈马,勇猛鲁莽,粗中有细”,看似一个粗人,却也有细腻的地方:长坂坡布疑阵、瓦口关败张颌等都是张飞心思细腻的表现,而剧中的张飞扮演者康凯,完全是把张飞当成李逵去演了,之后这位演员还真演了李逵,顺便把楚汉时期的樊哙也演了,恰巧这两部剧我也看了,可以说康凯将这三个角色演的一模一样,可见对于角色的理解上是很差的。
其次就是陈建斌扮演的曹操,说实话,这曹操很别扭啊,压着嗓子说话,一点中气都没有,并没有给人一种奸雄霸气的感觉,反而多了一分痨病鬼的样子,这个还是曹操吗?这分明就是雍正穿越到三国了嘛。还有陆毅的诸葛亮,太做作了。
除了选角问题外,很多台词也有非常原则性的硬伤:比如刘备称袁绍是扶不起的阿斗(原来阿斗的年纪比刘备大啊)、刘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穿越了)等等,剧本创作太不严谨了,里面还有许多很明显的现代用语,比如荀彧说曹操:“主公喜欢的是已婚少妇...”,荀彧你真有胆子。
当然这部剧也有可取的地方,比如东吴的鲁肃,在老版的三国里,鲁肃被塑造成一个傻傻的小丑,尽被诸葛亮戏耍玩弄,拜托,鲁肃好歹也是东吴大都督,怎么可能如此低能?新版三国里,鲁肃一改老版中的弱智,彻底的翻身,为东吴大业鞠躬尽瘁:为了维持孙刘联盟,他苦苦维持着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而他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为人憨厚老实”,而是基于一个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和智慧;一次又一次的讨要荆州,虽然每次都要不回来,但是要不回来的原因并不是“性格太老实,刘备一哭诸葛亮一编瞎话就相信了”,而同样是基于联合刘备以保江东的战略;刘备得了益州,关羽还是不还荆州,在那场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上,吕蒙等手下将领背着鲁肃在帐后安排了刀斧手,病重的鲁肃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果断借敬酒之机低声警告关羽“手下将领违背我命令安排了埋伏,将军可就此挟我为人质”(大概意思),然后让关羽顺利离开。在关羽一边挟持着鲁肃一边往船上走的过程中,关羽低声问鲁肃:“先生为什么要救我?” “不,我不是在救将军,而是在救孙刘联盟。” “……真义士也!” 关羽为其打动,归还三郡,鲁肃万分欣慰,向关羽致意,但就在此时昏倒在江边,不久后死去。这一段是我在《新三国》中最难忘的一段剧情。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肃,一个能够最早为孙权谋划三分天下战略的战略家,一个为了维持孙刘联盟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家,一个能够让孙权在短时间内面貌焕然一新的伟大智者和人生导师。
其实高希希导演本来就没打算翻拍《三国演义》,人家的片名本来就叫《三国》,顶多加一个“新”字,又何必拿《三国演义》来苛求他呢?
谢谢邀请!由高希希导演的新版《三国》有很多看了都直呼受不了,主要是有三点,第一点是剧中角色所选的演员有的很让人无语,这一点做得不如老版三国那么传神,比如我感觉最失败的就是陈健斌扮演的曹操以及康凯扮演的张飞,还有于荣光扮演的关羽!
其实在我心中张飞的形象就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性如烈马,勇猛鲁莽,粗中有细”,而康凯活生生的把张飞演成了李逵,所以这个角色的选择我非常不喜欢,而更喜欢由李靖飞在老三国中扮演的张飞,那才是真正的传神,真正的经典!
再说下新三国中陈建斌扮演的曹操,看他在《甄嬛传》中演的雍正帝,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还像那么回事,但是在三国中扮演这样一个乱世枭雄,又是多疑并富有才情的人,说起话来也是如此,就不太符合角色定位了,尤其是说起话来就像说几个字咽几口唾沫一样,听着累,哪里有一点奸雄的样子呢?!
我们再说一下这部剧中那些搞笑又雷人的台词,譬如当王司徒给吕布说貂蝉被他的义父董卓给抢走了,吕奉先激动的对王允说:“不,她是我的命根子!”,话听到这里,小伙伴们内涵的笑了, 是不是有歧义啊?!
当刘和伟扮演的刘备说出清朝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候,我一口老血吐到了电脑屏幕上,这么低级的穿越台词,不知道对方能不能听懂呢?
看新三国中何润东扮演的吕布和陈好扮演的貂蝉那么甜蜜的爱情的时候,我仿佛在看琼瑶剧,吕布说要“永远都沉醉在小姐的芬芳中”,听了这句话,有一种“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感觉!
而陈建斌扮演曹操竟然对刘备说,要跟他相敬如宾!曹丞相啊,你可知道,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夫妻之间用的,这么说,会把刘备吓出一身冷汗的!
新版的张飞在剧中说话吵吵嚷嚷,虚张声势,可谓是又萌又可爱,说起话来,也像极了康凯之前扮演的其他类似的角色,比如李逵、樊哙等人!
而曹操的老同学许攸教训起人来,也是非常可爱:“你们是来打仗的还是来调情的?”,在三国那个时代,调情这个词应该还没有吧?
最后,说一个笑话,袁绍在官渡之战对他的士兵说:“此战决定着未来五百年的历史!”,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不成功的预言家,五百年之后正是大唐盛世,那个时候唐僧带着四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这是由袁绍可以决定的吗?当然不是,也不可能!
虽然新版《三国》气势恢宏,战争场面比老版《三国演义》要好看很多,但是角色的塑造以及符合角色、时代定位的台词才是这部剧的灵魂,而这部新剧有这么多硬伤,着实让人失望!
看了《新三国》,给人的感觉是很悲哀。现在只有这种快餐式的东西有S场了。为了抓住主线,可以清掉一切和主线无关的人物。所以袁绍手下只剩下了许攸,田丰一流军师也变成了水货。曹操手下就是曹仁、荀彧,宁可捏造出来刘三刀、范进这种傻缺人物也不肯提一提,荀攸、贾诩,后期的邓艾。
你说他是偏向于曹魏,偏向于司马懿?可是被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邓艾,你出来打个酱油会死啊!贾诩的计谋,由酱油一笔带过,许攸这种三流货色俨然成了袁绍军的擎天一柱,邓芝出使吴国,安到马谡身上。赤壁之战后,历史上17岁的马谡,就带着两撇小胡子,来到了诸葛亮身边。
扬言要出一部真正的历史剧,搞出来的角色就是所有的故事往一个人身上拼。对,这样是好看了。可是它真的是一部侮辱智商的剧,就是唯恐观众看不懂,就是拿现在宫斗的套路去拍所谓的历史剧。
我一看新<三国>男人披头散发,尤其是戴着帽子后面还披着乌云也似的头发就恶心得看不下去了。古人戴冠,帽都是为把头发绾起整理好,披头散发还戴个帽子干毛?纺织女工干活的时候把头发掖到帽子里,一群大男人打仗劳动不嫌头发碍事,都在做飘柔广告呐!三十年前大陆古装片里都没有这种发式的,这股歪风港台吹来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
导演高希希在面对观众的批评时,辩解说他拍的是忠于三国历史的电视剧,而不是《三国演义》,以此撇开央视版《三国演义》,引导观众不要过于对比。
可是观众们并不买帐,实际上,新《三国》的主要框架还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因为《三国志》很多历史非常简单,只有《三国演义》才有各种鲜活的情节,如果高希希导演非要辩解,那他就是抄袭《三国演义》了。
经典不仅仅是先入为主就能解释的,好的翻拍完全可以超越经典而成为新经典。比如说电影《泰坦尼克》,卡梅隆版本之前已有好几版了,可是新片出来还是一片叫好声,不仅没有人认为不如前面几个版本,反而成为了经典灾难爱情剧,真是叫好又叫座。
其实不止是新《三国》,无论是翻拍四大名著还是如《亮剑》这样的抗日剧,都是失败的。除了《水浒传》拍得还算有特点,与老版可以一较高低外,其它全是一边倒的差评。新《三国》为何失败,主要有几个问题:
一是演员的选择。无论是新《三国》,还是其它名著改编,旧版在演员选择上都十分用心。比如说诸葛亮,虽然陆毅长得不差,但与《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还有较大差距。而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唐国强就是这样的形象,电视剧出名后,甚至很多描绘诸葛亮的漫画或挂图就是以唐国强版为蓝本。
再比如说关羽,于荣光饰演关羽时虽然竭尽全力,但无论是体型还是演技上,并没有突破陆树铭的水准,于荣光自己也承认,他在饰演时比较多学习和借鉴了陆树铭版的关羽。
二是表演水平。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演技绝对是占比50%以上的重要因素,虽然有部分演员也表演过不少的优秀作品,但新《三国》中看不到演技的爆发,特别是没有超过老版《三国演义》的角色,主要角色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人都是如此,倒是有一些配角的表现反而让人意外。
老版的《三国演义》,主要演员都是演话剧出身,在肢体语言和细节上把握到位,表演比较细腻,比如说唐国强和周瑜对手戏,很多是靠眼神完成的。关羽不说话,只要眯起眼睛,就知道他要爆发了。张飞虽然外形粗犷,但粗中有细,电视剧中很好地表现了这些细节。
三是剧本的差距。本人有一个感觉,新《三国》基本上放弃了或者说简化了《三国演义》书中精彩的、有表现力的情节,反倒是过于注重武打战面。比如说“舌战群儒”,最体现诸葛亮谋略的情节,却拍得毫无感觉。
其次是语言对白上,虽然本剧为了照顾各个年龄段和各阶层的观众,用完全白话文代替了老版的半白半文言的台词,但关键问题是把一部历史剧拍成了言情喜剧,奸雄曹操口中也能直呼“我爱死你了”,好象有点戏说过度了。
四是细节上的差距。过去央视拍四大名著,十分用心,光是拍摄时间都要好几年,演员们到位后,并不急于拍摄,而是先熟读原著和剧本,然后是长达半年以上的模拟训练。比如说演《红楼梦》的演员,必须每天先练习舞蹈和古代礼仪,培养贵族气质,不至于出场时粗俗不堪。演《三国演义》的先练习骑马、武斗,当时每一个参演的主角都必须会骑马,而不像现在用抠像代替。
过去剧组对台词、服装、道具等方面细节把握时,往往请来当时最有名的专家,比如红学专家、三国历史教授来为主创人员讲课,并作为剧组顾问长期把关。
此外,由于过去特技不成熟,反而成就了经典,比如《西游记》所有的外景基本是实景拍摄,走遍了中国很多地方。另外,导演和剧组人员在细节上也很用心,比如说古装剧的建筑物和服装道具,如今拍的基本上过于华丽,但以前拍的往往感觉更加真实,比如说宫殿虽然大气,但还是有破旧的边角地方。服装也比较朴实,符合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型中规中举,不像如今有的片子居然还有染发的。
五是拍摄剪辑理念落后。包括新《三国》在内,看似华丽崭新,但拍摄水平比较差,体现在构图、镜头语言运用、后期剪辑水准上,还不如70年代的样板戏。比如说相对老版有进步的武打场面,新《三国》看似高大上,但如果认真观察,好象都那么几招。
此外,蒙太奇手法的不当运用,也减少了电视剧的真实感。比如说慢镜头,这是中国当代电影和电视剧用得最泛滥的特技了。好好的武打动作,一定要来个慢镜头,好象不这样,观众看不清招数似的,但现实中打倒有人给你来个慢动作吗?
国外影视界早期也是滥用慢镜头,但现在除了个别文艺片和商业片特殊场景外,特技动作只用在适合它的地方,而且特技的最高镜界是你看不出哪里是特技。观看《泰坦尼克》时,我一直以为大海是真实的,可它居然是后期制作的,这就是特技运用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