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院长单霁翔卸任了, “高冷”故宫还能“萌”下去吗?
看到网红院长单霁翔已卸任,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故宫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第一次去故宫是在DX第一年的五一假期,和同学们乘坐夜车到京城,清晨四点便下车在天安门广场等候升国旗,那时的资讯渠道有限,更多的是通过同学的介绍和电视节目的片段了解故宫的存在,长城、故宫、颐和园是我们北京之行的主要景点。
在游览故宫之前,我并没有做任何功课,基本上只是知道那里是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但对其历史和文化的深度了解却不足,参观过程中,我像其他游客一样,在进门前和进门后不断拍照,一个人照,两人合照,甚至集体合照,作为穷游者,没有雇佣导游,没有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这些展品背后讲述的故事也只有简单的标注:"到此一游"。
把照片寄给家人后,朋友圈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去了北京了"的评论,人们用这些照片证明自己来过,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展馆前的介绍板仿佛成了装饰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却很少有人驻足停留。
第二次去故宫是带着一岁半的大女儿,当时她还不会走路,每次都要被抱着才能满足她的好奇心,镜头前她总是忍不住卖萌,摆出各种可爱的姿势,看着她在镜头前活跃的样子,我却在故宫广场上焦急地等待母亲和大姨回来的身影。
不久后,她俩从展览馆里走出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那还看啥呀,后面的一样",母亲这样回答道,看着她们对故宫的熟悉程度,我突然觉得门票钱也值了。
就在这时,女儿突然蹲在地上,原地转起了圈子,喊着"我的腿呢,我的腿呢",我们听懂后,忍不住大笑不止,她的长大衣遮住了视线,寻找着无法看到的目标,这个瞬间的欢乐,成为了我们在故宫游历时最珍贵的回忆。
看到网红院长单霁翔卸任的消息后,我百度了一下这位院长,原来在他担任院长期间,故宫发生了不少改变,他对家底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公开了故宫的宝贝分类,拓宽了展览渠道,还进行了数字化赋能,观众可以通过数字织绣、虚拟现实空间、数字多宝阁等形式深入了解故宫文化。
更令人欣喜的是,故宫开始吸引新新人类,知识讲堂每天爆满,孩子们可以穿朝珠、画龙袍、盘子、皇帝的新衣,学习皇帝作诗、织绣,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带着作品回家,故宫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在新的传播方式中渐渐走向年轻一代。
我曾多次在故宫的牌匾上看到"紫禁城"二字,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皇帝作为天子,那么紫微、紫垣、紫宫便是皇帝宫殿的代称,皇宫是禁地,百姓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明朝中晚期将这座皇城称为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博物院。
看着故宫在新院长的带领下不断焕发活力,我不禁感慨万分,高冷的故宫还能继续"萌"下去,这是毫无疑问的,它不仅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印记,更在用新的方式吸引着一代代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