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豆腐羹的由来?
文思豆腐羹,作为淮扬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起源于清代,据传,清乾隆年间,扬州梅花岭旁的天宁寺住持文思和尚善制各种豆腐菜肴,尤以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食材烹饪得色香味俱佳,每逢佛**进香拜佛之日,寺庙内的居士均在此享用此汤,久而久之,“文思豆腐”在当地享有盛誉。
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做文思的和尚以其精湛的厨艺和出众的制作技巧在京师显赫一时,当时皇宫中的“六司百官”宴会上,专门为官员们准备了精美的御膳餐点,其中包含了数量众多的豆制品,包括精致的“满汉席”及“第三分细白夔碗”,其中特别突出的一道菜品就是“文思豆腐羹”。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思豆腐羹的制作工艺以及口味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民国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这道菜在江南地区的名声尤为显著,但仍保留着原有的特色,并融入了不同地方风味和烹饪技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文思豆腐羹的改良始自乾隆年间,但其基本做法大致保持不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准备豆腐:选取质地细腻、洁白无瑕的嫩豆腐,将其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
- 切丁处理:使用大刀或锋利的料理刀将豆腐切成约88刀的长条形薄片,同时在每个小块上划出一道深沟,以便于后续的切割与腌制。
- 炒制调料:热锅冷油,放入葱姜蒜末炒香,再加入剁碎的新鲜黄豆芽、干红辣椒末翻炒出香味,最后加入打散的鸡蛋液煎至两面微黄色即可捞出备用。
- 勾芡调味:待豆腐丁煎熟后,倒入适量清水或高汤,大火烧开撇去浮沫,然后加入提前准备好的食盐、酱油、醋、白糖、鸡粉、料酒等调料,快速搅拌均匀,使每一块豆腐都能充分吸收汤汁的鲜美味道。
- 烹饪调整:调整火候,保持中小火慢慢炖煮,让豆腐筋道地吸收汤汁中的精华,使每一片豆腐口感细腻、富有弹性。
- 装盘配饰:待汤汁炖至浓稠可口时,取下每一块豆腐放入盘子内,用花椒粉、芝麻酱、香油进行点缀,使其呈现出诱人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感。
- 上桌享用:揭开盖子,欣赏每一块豆腐羹诱人诱人的色泽和醇厚的汤汁,撒上葱花、香菜叶增添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在扬州仍有人尝试恢复和改良文思豆腐羹的传统工艺,使其在继承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食材的新鲜度,创造出更为创新和精致的版本,无论是追溯其历史渊源,还是追求创新与提升口感,文思豆腐羹都是一道承载着扬州地方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美食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