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公主与和硕格格的区别?
和硕公主与和硕格格的区别?
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可称格格。只有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是共存的,而且其中的身份以及地位的差距也很大。
按照《清史稿》的记载,格格是清朝皇室女儿的统称,说的直白一点,所有在清朝皇室出生的女孩,都是格格,只不过按照父亲的身份以及地位,会有5个级别的分类。比如亲王的女儿,就是最高级别的和硕格格。而能够成为公主的只能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固伦以及和硕公主。同时,皇帝的女儿也有格格的身份,我们可以理解为公主是对外的称呼,对内还可以用格格来称呼。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看似都是皇室的女儿,其实身份却是天渊之别。不过这个情况也就维持了不到300年,随着清朝的灭亡,女性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公主也好,格格也罢,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清朝时公主一般为皇帝之女,只有一部分是为与满蒙联姻而册封的亲王王爷之女,而“格格”专指王公贵胄之女,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因此公主的地位高于格格。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全是令妃的女儿,为何地位不相同?
令妃是嘉庆帝的生母,魏佳氏,乾隆十年的时候成为魏贵人,乾隆十三年成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成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的时候成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永琰(嘉庆帝)被秘密立为储君。
乾隆四十年病逝,谥号为令懿皇贵妃,乾隆六十年,永琰继位,令妃被追封为孝仪皇后,后又追封为孝仪纯皇后(乾隆为纯皇帝)。
令妃给乾隆生了四子两女,分别是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嘉庆帝),皇十六子(无名),皇十七子永璘(庆亲王),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我们会发现皇七女是固伦公主,而皇九女是和硕公主。
这两种公主有什么区别呢?固伦是国家,尊贵的意思,而和硕是一方的,比如和硕亲王,显而意见,固伦公主是高于和硕公主的,与亲王品级相当。
我们知道,在清朝,皇帝的女儿叫公主,而亲王等王公贵族的女儿叫格格,而皇后的嫡女才能封为固伦公主,而其他妃嫔的女儿只能是和硕公主,但是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皇帝特别喜欢这个女儿,也会封其为固伦公主,即使她不是皇后所生,比如乾隆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后来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那就是这个公主要嫁的人地位比较高的时候,就需要封其固伦公主,比如康熙第三女,生母是荣妃,因为嫁给了蒙古多罗郡王鄂齐尔次子乌尔衮,所以后来被封为固伦宪公主。
另外还有很多是康熙的时候是和硕公主,到了雍正的时候就晋封为固伦公主。而固伦和静公主,是在乾隆三十五正月的时候册封为固伦和静公主的,而此时令妃已是令贵妃,七月,固伦和静公主嫁给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拉旺多尔济是勇亲王策凌的孙子,和硕亲王成衮札布人的儿子,乾隆三十六年,拉旺多尔济袭封超勇亲王。
而九女和硕和恪公主是嫁给了一等公兆惠的儿子札兰泰,札兰泰在乾隆三十年袭一等公。由此可见,一个固伦,一个和硕,主要是看她们嫁的是什么人。
先说说“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这是清朝公主的品级,一般只有皇帝的女儿或者养女才有资格获得这两个封号,其余都只能称格格,如亲王之女为和硕格格,汉名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为多罗格格,汉名X主;多罗贝勒之女亦名多罗格格,汉名郡君;固山贝子之女为固山格格,汉名X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再说“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二者之间有一定区别:
其一,生母地位不同,一般只有中宫皇后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一般封妃所生女以及皇帝养女;
其二,品级不同,“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品级,“和硕公主”只相当于亲王世子或者郡王品级,两者相差一个等级,相应的,二者服饰也有所不同;
其三,“固伦”和“和硕”在满语中的意思不同,“固伦”有天下之意,“和硕”多意味着地方。
再说说乾隆皇帝,乾隆实际成活的皇女只有五人:
皇三女封固伦和敬公主,生母孝贤皇后;皇四女封和硕和嘉公主,生母纯慧皇贵妃;皇七女封固伦和静公主,生母孝仪皇后;皇九女封和硕和恪公主,生母孝仪皇后;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惇妃。
五个女儿实际有三位固伦公主,但按照制度,只有皇三女生母在世时为皇后,能够封为固伦公主,皇七女与皇九女之母生前只是皇贵妃,后来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皇十女生母更只是庶妃。
因此,令妃的两个女儿,皇七女与皇九女均应为和硕公主,但是皇七女却为固伦公主,这是特例一;皇十女也应只是和硕公主,封固伦公主是特例二。
先来说特例二。皇十女得封固伦公主主要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曾直接说“如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可见其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其最后嫁给了乾隆宠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再来说特例一,也即题主的问题。皇七女乾隆二十一年七月生,九月就被指婚给拉旺多尔济。拉旺多尔济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后裔。祖父策棱,策棱一生战功赫赫,是清代蒙古亲王中两位配享太庙者之一,其康熙四十五年娶康熙第十女和硕纯悫公主为妻,雍正十年赐号“超勇”亲王,晋封固伦额驸,而其妻子也随即因丈夫军功被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策棱子成衮札布,是策棱与公主所生子,袭亲王爵;拉旺多尔济即成衮札布第七子,乾隆三十六年袭亲王爵,乾隆皇帝因其祖父的功绩,将其定位固伦额驸,随即皇七女也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
也就是说,皇七女固伦公主之封源于驸马,即以额驸身世定公主级别,这和她的姑奶奶和硕纯悫公主因丈夫军功而被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是一样的意思。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格外注重礼制。皇太极时期推行汉族文化,沿袭汉礼,明确规定了只有皇后嫡出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嫔妃所生以及皇后收养的女儿儿则为“和硕公主”,且都要经过册封大礼,公主才能得到封号。
嘉庆生母令妃娘娘,汉军旗包衣出身,温婉淑德,深得乾隆喜爱,十年生了六胎,一路从升迁令嫔到令妃,再到令贵妃,直至做到了皇贵妃,代理皇后执掌后宫十余年,但因为出身卑微,即使获得盛宠,一生也无缘后位,在嘉庆登基后追封其为孝纯仪皇后。所以,按照祖制,令妃的两个女儿都应该是和硕公主。
那为什么皇七女和静公主可以被册封为固伦公主呢?
其实,清朝出于政治考虑和彰显皇家恩德,一些格格在出嫁时会得到加封。
满蒙联姻时,一般去蒙古和亲的公主,即使非皇后亲生,也会被封为固伦公主,下嫁蒙古首领,彰显皇恩浩荡,显示两帮友好的诚意。王宫贵胄家的女儿在下嫁蒙古时,也都会得到加封,郡主加封和硕公主,X君加封郡君,以此类推。比如:恭亲王常宁长女纯禧固伦公主,由康熙抚养于宫中,封纯禧和硕公主,后进封为固伦公主,嫁科尔沁头等台吉班第(奇塔特之孙)。
再者,公主受皇帝宠爱或者下嫁朝中重臣时也可能会得到加封。
乾隆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乃是淳妃所生,按理应是和硕公主。因颇受乾隆喜爱,又下嫁给权臣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被加封为固伦公主。
乾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被破格加封也是因为嫁给了厉害的夫婿。其夫拉旺多尔济,出身显赫,祖父是康熙帝的额驸超勇亲王策凌、父亲是札萨克和硕亲王成衮札布,袭封超勇亲王,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寻兼都统,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祖父、父亲都功勋显赫,拉旺多尔济更两次救过嘉庆皇帝,还因此成了跛子。所以,和静公主被加封固伦公主也是典型的“妻以夫贵”。
清朝格格中被破格册封的还有许多,像还珠格格中晴儿的原型是和硕安亲王岳乐之女,父亲早逝,由中宫抚养,一位宗室远支之女在出嫁时被册封为和硕公主。
而皇九女和恪公主,虽与姐姐一母同胞,可惜没能嫁进姐夫那般显赫的世家,只能屈居和硕公主了。
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共有十个女儿,其中活到成年的共有五人,其中有两位公主为令妃所生,分别为七公主和九公主。但这两位公主虽同为令妃一母所生,但她们所获待遇却天差地别,一位被封固伦公主,另一位只被封和硕公主。
那么,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之间有何区别么?
皇太极在建立清朝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仿行明制,规定皇帝女儿称“公主”。并规定中宫(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固伦”一次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天下、国家、尊贵”,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而其她妃嫔所生之女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两个封号,实则强调了嫡庶之别,固伦为嫡而和硕为庶。
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一定要由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册封为固伦公主。如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乾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她们因为自己父皇的喜爱受“固伦”封号。
除了以上列举的两位“固伦公主”外,还有乾隆皇帝“最宠爱”的令妃所生的七公主也因为十分受乾隆喜爱,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但,不知为何和静公主的妹妹却没有像她一样的好运,同为令妃所出,九公主只得了一个和硕公主名位,比起自己的姐姐来一个天一个地。
七公主与九公主二人一母同胞,品级却不同,难道这之中有什么皇族密辛吗?
幸运的七公主
乾隆二十一年,这一年对于令妃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为乾隆皇帝诞下了一个小公主,虽然是个女儿,但对令妃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令妃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在乾隆众多女儿中排行老七,是为七公主。
虽说七公主出生时,令妃还没有被封为贵妃,但这时的令妃还很年轻,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而七公主又是令妃的第一个孩子,爱屋及乌又或者是爱乌及屋,所以乾隆对她们母女十分的喜爱。
在七公主还在襁褓中时,乾隆便为她安排好了婚事,额驸是超勇亲王的孙子拉旺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其祖父为康熙朝额驸超勇亲王策凌,配享太庙,其父亲为札萨克和硕亲王成衮札布。无论是拉旺多尔济自己,还是他的祖辈、父辈,都对清朝都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乾隆早早就为七公主定下了这样一份好亲事,足见其受宠之高。
乾隆三十五年,年仅14的七公主下嫁拉旺多尔济,乾隆破例将她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之所以说是破例,因为当时的令妃并不是皇后,而是离皇后还有一步之遥的皇贵妃。而在清朝皇室只有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嫔无论是谁,所生之女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
在和静公主下嫁后的第二年,拉旺多尔济便被封为亲王,也就是说,七公主的额驸拉旺多尔济其实是早定的王位继承人,额驸的身份尊贵,只有将七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二者方“般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乾隆我只有表现出对七公主的宠爱,才能让七公主在夫家过得更好。
没遇上好时机的九公主
乾隆二十三年,七公主出生两年后,令妃又为乾隆诞下咯一位小公主,这是令妃所生的第二个女儿,在乾隆诸多女儿中排行老九。九公主的诞生同样也给令妃带来了好运,在九公主诞生的第二年,令妃便晋升为贵妃,成为后宫仅次于皇后那拉氏、纯贵妃苏氏的第三人。
不过,九公主在待遇方面却远不如自己的姐姐七公主,她只被封为和硕和恪公主。
不过也不难理解,毕竟九公主出生时,他的母妃已经不止她一个女儿了,他前面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不是自己母妃的第一个孩子,又不是一个皇子,在自己的父皇或是母妃的眼中,九公主也变得没那么珍贵,只能说她没能赶上好时候。
乾隆三十七年,和恪公主以和硕公主的身份下嫁给DX士兆惠之子扎兰泰。
兆惠是清朝紫光阁位列第二的名将,其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又荡平了大小和卓之乱,可以说是乾隆朝的大功臣。只是兆惠去世的比较早,走的时候自己的儿子扎兰泰只有8岁,在兆惠的赐奠仪式上,乾隆留下自己身上的荷包,表示结亲之意,当时的和恪公主只有7岁,后来,札兰泰袭父爵封一等武毅谋勇公。
不同的品级,相似的结局
两个女儿对于乾隆和令妃来说,意义不同、感情不同,自然的陪伴也不同、所封地位亦不同。但无论是七公主还是九公主而言,她们都接受了。
从乾隆的角度来说,因为父女一场,最后也只是过客,虽说二人都嫁给王公大臣,但是七公主嫁的是札萨克和硕亲王拉旺多尔济,是亲王爵,既然嫁给亲王,自然封固伦和静公主。反观九公主,相比起七公主嫁的只是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是公爵,因此封和硕,亦算是合情合理,又符合祖制。
从令妃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乾隆的妃子,无论是七公主还是九公主,她们只是一个固宠工具,乾隆宠爱她们中的哪一个,自己便跟着宠爱哪个总是没错的。
七公主和九公主二人有如此大的差异,或许今天我们也只能解释为乾隆更加喜爱七公主吧。虽说二人在品级、婚姻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她们的命运却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年纪轻轻便去世了,固伦和静公主(七公主)于乾隆四十年去世,去世的时候还只有20岁。和硕和恪公主(九公主)也于乾隆四十五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23岁。
或许这也是大多数清朝公主的命运吧,哪怕如固伦和孝公主(乾隆第十女/十公主)那般受宠,最终也落得一个孤独而终的悲惨结局,更何况七公主、九公主。她们英年早逝的原因,无非过于娇贵、柔弱,成亲后若日子顺遂,夫妻恩爱,或许不止于此,若夫妻不睦,却又无法从婚姻的枷锁里逃脱,终日抑郁,又岂能长久?但,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的婚姻,又有几人能日子日子顺遂,夫妻恩爱?
皇太极继位后,开始模仿明朝制度,将皇帝之女称“公主”,并规定只有皇后所生之女方能封“固伦公主”,其他只能封“和硕公主”。
乾隆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其中四子二女为令妃所生,无论令妃是否真的受宠,至少她在后宫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乾隆三十年继后辉发娜拉氏“不废而废”后,六宫之事皆由令贵妃掌管,代行皇后之职。
可是同为令妃所生的皇七女和皇九女,一个被封固伦和静公主,另一个却只能屈居和硕和恪公主。到底为何?
其实康熙时期,就有几个非皇后所生被封固伦公主的皇女,比如贵人郭络罗氏生的皇六女,后来被封固伦恪靖公主;荣妃马佳氏所生的皇三女,后来被封固伦荣宪公主;但这些公主都是嫁人后才受封固伦等级的。而像固伦纯愨公主、固伦温宪公主这些非皇后所出的皇女都是雍正后来追封的。
乾隆的女儿中,除了皇后所出的皇女,能破格封固伦公主的有令妃所生的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和惇妃所出的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巧的是他们都是婚前晋封固伦公主。
比如固伦和静公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晋封,同年七月就下嫁蒙古的拉旺多尔济。这位七额附为札萨克和硕亲王的儿子,清朝时期皇室为了加固与蒙古的关系,避免边境矛盾,经常会将公主下嫁蒙古。而为了表现对亲家的重视,这些公主出嫁前都会受到晋封,提高身份,固伦和静公主就是此例。
至于固伦和孝公主,很大部分是因为乾隆实在疼爱她,在五岁时,乾隆就将其指婚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此名为乾隆御赐),固伦和孝公主出嫁时,嫁妆是和硕和嘉公主的十倍。当然不排除这也是乾隆讨好和珅的一种手段。
很多人说公主能破格晋封,皆因其夫家地位高,对此小编有一点质疑。因为和硕和嘉公主(紫薇格格原型)下嫁的福隆安,家庭地位比和珅和那些蒙古公不知高多少。
福隆安时乾隆挚爱富察氏皇后的侄子,家族累世**,妥妥的名门望族。加上乾隆对富察氏皇后的深厚情感,富察皇后薨后乾隆仍恩厚其外家。史上记载:”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泽古无伦”,所以不存在根据夫家地位破格晋封的情况。
依小编所想,公主出嫁前破格晋封,大多是因乾隆想笼络这些亲家而已。像福隆安这位额附,自幼就被乾隆带入内廷亲自教养,视如己出,因为太熟、太信任也就根本不需刻意讨好笼络。
而同为令妃所出的和硕和恪公主,下嫁的札兰泰也是一等公,夫家为德妃乌雅氏家族,与皇家有着几代的联系,无需刻意笼络。
所以,乾隆破格晋封固伦和静公主,不过是为了对这个不熟的亲家表示重视罢了。不存在区别对待两位公主的情况。
同母不同命,或许这两姐妹自己都没想到,嫁的人不同,会让她们的地位差那么多。
令妃两个的女儿,分别乾隆的皇七女和皇九女,前者被封为大清最高“等制”:固伦公主,所谓固伦,乃是指“国”,而后者仅是:和硕公主,在满语中,和硕指的是“地区”,在级别上,差的只是一级,可实际地位却千差万别。
按理来说,都是同一个母亲、父亲生的,就不会存在封号上的差距。
而且公主和皇子不同,皇子们可以建功立业来获得皇帝的封爵,这个是可以因为努力有所改变的,因为大清的皇子没有必须要被封爵的说法,皇子最后到底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贝子,全看自己奋斗。
但公主却是不行,自古以来,根本没有公主建功立业改变地位的惯例,所以大清公主,只能等待皇帝给“封号”。
如今在关于清朝公主“封号等级”的问题上有个很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把公主的“生母”的身份地位和她们的封号挂钩:
第一等级:固伦公主。
关于固伦公主,更好的理解就是皇帝的“嫡女”,因为只有皇后生出来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在汉族礼法意义上,这就是嫡女。
除此之外,皇后的养女也好,还是其他妃嫔所生的女儿,都不能称固伦公主。
第二等级:和硕公主。
在大清,和硕是一个很高规格的前缀封号,比如和硕亲王。
不过和硕公主并不等于和硕亲王,而皇帝的亲生女儿,不论妃嫔所生,都可以被封为“和硕公主”,所以和硕公主可以理解为皇帝的“庶女”,真实的地位是和男子中的多罗郡王对等的。
有的人觉得,关于固伦、和硕两个等级的公主封号,是有着很严格的规定的,非嫡女不可以称固伦,庶女只能称和硕。
但事实却是,公主的封号大小,并没有严格的大清祖制所限制,不管是庶女还是嫡女,她们最后获得什么封号,首先是要看皇帝对她们的具体感情如何,极度宠爱这个女儿,说不定就封为固伦公主了,其次就是看这些公主在出嫁后,夫家的身份高低。
乾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
乾隆是爱女儿的,在历史上,越是成功的人帝王,就越爱女儿,只有活得苟延残喘的君主,才会把女儿当成纯粹的政治工具。
固伦和静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其生母乃是乾隆的宠妃魏佳氏,也就是令妃。
不过令妃当时不是皇后,这注定了和静公主在长大之后,她的封号只能是“和硕”公主,假如那个所谓极其严格的“大清公主封号规则”真的存在的话,和静公主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固伦公主。
在享受着乾隆和令妃的宠爱下,和静公主慢慢长大,可即便乾隆再爱女儿,有些政治联姻他必须要去面对,时值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人物需要拉拢,那就是第一任“超勇亲王”策凌的继承者,当时蒙古喀尔喀部的成衮扎布。
为了拉拢成衮扎布,乾隆将皇七女和成衮扎布的儿子拉旺多尔济安排“联姻”,两人虽然年纪都很小,但当岁数到了,两人便会成亲,拉旺多尔济也是注定的驸马爷,有了乾隆的拉拢,喀尔喀部则更加地忠诚卖力了。
在这段“提前”订好的婚姻里,乾隆是很重视他的小女婿拉旺多尔济的,比如他在乾隆二十九年的时候,就曾一次性给了拉旺多尔济十年的俸银,然后用这笔钱来让拉旺多尔济开设当铺,每年可以得到两千两的固定收入。
这也是为了把拉旺多尔济所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绑得更紧。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皇七女和拉旺多尔济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此时的第二任超勇亲王成衮扎布已经有些病重了,因此拉旺多尔济是继承超勇亲王的最强力竞争者(他可能还有兄弟在世),为了给足喀尔喀部面子,乾隆把皇七女的地位抬高,直接封为“固伦”公主。
如果这个时候按照大清那个对公主极其严格的“祖制”来讲,皇七女是根本不可以被这样册封的,因为礼法不对,所以这能解释的就是,所谓皇后之女才能成固伦公主,应该是一种理想化的礼制,并不是符合实际的东西。
而把皇七女封为了固伦公主后,两人很快成婚了,到了次年,成衮扎布去世,拉旺多尔济很顺其自然地继承了和硕亲王的爵位。
即便是女儿结婚了,乾隆也没有停止对女儿的爱,甚至还爱屋及乌,他经常给女儿女婿一家送东西吃,偶尔经过了也会去看看女儿,即便这个时候女儿年纪也不小了,因此乾隆封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这里面也还有感情的因素。
只可惜过了数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年,固伦和静公主去世了,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十,仅仅是二十岁的年纪,乾隆很悲痛地写了两次祭文。
很凑巧的是,在固伦和静公主死后的十几天,她的母亲令妃也撒手人寰了,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两者的先后离世有关联,但作为母亲的令妃听到女儿的死讯,必然也是很难过的,因此令妃的死,有一部分原因是为固伦和静公主悲伤所致。
乾隆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
在乾隆的皇九女出生两年后,令妃再次为他生下一个女儿,这就是乾隆的皇九女,而皇九女出生的地方,乃是当年雍正所在的圆明园。
和姐姐一样,和恪公主打小也受到乾隆的宠爱,且也是在年幼的时候被乾隆定下了“婚约”,只是和恪公主的夫家没有博尔济吉特家族那么显赫,乃是她的祖父雍正皇帝的“母族”:乌雅氏。
乾隆二十九年,乾隆朝的“大功臣”乌雅·兆惠病重将要去世,乾隆亲自到了兆惠的家里看望。不过皇帝的关心没有挽救他垂危的生命,最后兆惠去世时,乾隆又到了兆惠的家里酬酒祭奠。
祭奠的同时,乾隆当场表示,要把自己的皇九女和恪公主许配给兆惠的儿子扎兰泰,用这个方法来完成爱新觉罗家族和乌雅氏的联姻。
那么兆惠为什么值得乾隆这样做呢?
兆惠在大清算得上是“第一边防将军”。
当年兆惠奉命驻守新疆伊犁,在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和回部叛乱的时候,兆惠毫不畏惧地多次击败敌人,把他们试图分裂当时的新疆的想法打灭,最终兆惠牢牢地为大清守住了新疆这么一大块地区,而“新疆”之名,就是兆惠所创造的。
因为兆惠直接保卫的领土高达190万平方公里,并且令其统一,兆惠在民族统一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回归朝廷的时候,乾隆亲自出城为他牵马,并且封为一等公。
虽然看似一等公的爵位不高,但兆惠在乾隆的心中地位很高,他也位列于紫光阁,仅次于功臣排行第一的傅恒。
这也是为什么在兆惠死后,乾隆就跟当年李世民把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一样,把皇九女许配给兆惠之子,此乃对其功绩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保证。
过了八年后,十四岁的和恪公主出嫁,出嫁前她被乾隆封为了“和硕公主”,跟她的姐姐固伦公主差了一个等级,但两姐妹出嫁的时候,得到的赏银都是一样的:一万两银子。
其实和恪公主只是被封为和硕公主,根据他的夫家乌雅氏是可以预料到的。
虽然大清公主的封号没有真的那么严厉死板的规则,但对于皇帝来说,能不泛滥随便封,还是要克制一下。
和静公主嫁的是蒙古,属于是“和亲”,这里面的政治意义很大,而和恪公主只是属于“联姻”,还只是满族人内部的联姻,不需要花费那么大的成本拉拢,因此在名义上,和静公主要比和恪公主高。
姐妹的地位虽不同,但乾隆的宠爱却一样
在乾隆的心里,不管是和静公主还是和恪公主,他们在乾隆的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立为储君后,未来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为她们都是永琰的亲姐妹,即便乾隆未来不在了,永琰也会对她们好,虽然这件事情,只有乾隆心里有数,别人都不知道。
作为皇帝,乾隆很宠女儿,不过不得不把女儿都嫁出去,这是人之常情,即便是最受宠的固伦和孝公主,也是一样的,后来嫁给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因此封号是表面的,乾隆对公主们的爱是深沉的。
比如和恪公主,在她出嫁后,乾隆就多次赏赐东西给她,丝毫不减宠爱,在和恪公主的女儿出生后,乾隆对这个“外孙女”也很疼爱,没有说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孙女而减去宠爱。
只可惜,福深就命薄,和恪公主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跟姐姐一样,命很短,据考证和恪公主的死因是因为“肺部”疾病导致的。
在她去世后,乾隆干脆把外孙女带进宫中抚养,这在大清历史上是很少的,即便是在古代历史上都是很少的,抚养和恪公主大女儿的,乃是乾隆和固伦和孝公主的母亲:惇妃。
而乾隆还考虑得更加周全,把以前和恪公主的遗产全部留了下来,就是为了以后给自己的大外孙女当嫁妆,当“大格格”长大后,乾隆帮外孙女安排了蒙古科尔沁的贵族联姻,属于是安排好了外孙女的下半生了。
能做到这样的外公都不多,更何况他是一个皇帝。
所以说,不管是固伦和静公主还是和硕和恪公主,乾隆所给予的感情和宠爱都是一样的,甚至会爱屋及乌,可见乾隆对女儿的态度。
令妃的两个女儿,可以说是大清礼制和和策略下的两个典型,明明出身一样,但是结果却不一样,所幸爱新觉罗家族处在和亲、联姻的优势,乾隆有足够的能力护女,才让这种差距,没有造成太大的偏差。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