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与动物的共性?
- 都有可爱的面容;
- 都有无穷的好奇心和爱好;
- 都可以获得很强的忠诚;
- 都非常坚强;
- 都喜欢发出声音和表达情感;
- 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节日;
- 都有无穷的智慧和洞察力;
- 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
- 都被赋予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印度人和动物都是生物,都具有生命力,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都有生殖能力,都有社会性,都有发育过程,都有可塑性,都有遗传性,都有适应性,都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何在印度流浪动物与人相安无事而在国内却是世态百出?这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矛盾令人深思。
印度传统文化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深入人心,教育水平不高被视为一种失面子的事情,不论教育成果如何,努力接受教育的人往往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但我们的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个问题:它过分关注高考分数,而教养却被遗忘在家庭之外,当一个人缺乏教养时,我们不会去责怪他的XX或老师,而是将责任归咎于他的家庭和父母,甚至直接指责家长。
不教化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现实中,教育不好的未成年人往往会做出一些愚蠢的事,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这种教养缺失的现象,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因为教化不足而不断入侵、屠杀、抢掠的游牧民族的记忆,正是这种教化缺失的传统认知,使我们深信:没有教化的人不仅愚蠢,而且潜在危险。
普通人养的狗,尤其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狗,往往会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流浪狗更是没有主人约束的存在,往往会带来潜在危险,即便是经过训练的动物,人们依然常常感到不安:一个动物怎么能真正接受良好的文明和教化呢?
这种心态折射出我们国人对"蛮夷"的刻板印象,对于进入国人生活圈的动物,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要求其"栓绳";而对于那些凶猛的动物,则只能期待它们出现在特定的场所或餐桌上,流浪动物由于现代污染的原因,即使在餐桌上也难以被接受。
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对动物的态度问题,更是我们文化中对人性的异化,从教育体系到社会价值观,从家庭教化到公共道德,我们的文化体系正在系统性地压抑着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可能性,这种状况的改善,不仅需要对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反思,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只有当我们真正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才能走出文明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