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颇为明显,它们的定义、内容、法律后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如何辨别自己是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关键在于合同的具体内容和双方的法律地位,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两者的区别,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定义不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为了明确劳动关系而签订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它赋予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权力,同时也承担起为劳动者缴纳社保、提供劳动保护等义务,劳动合同在法律层面具有强制性,受《劳动法》保护,任何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劳务合同则是用人单位与提供劳务的一方(不一定是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劳务合同主要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务提供方支付报酬的方式和金额,双方在此类合同中处于平等地位,劳务合同不受《劳动法》的保护,而是主要依据《合同法》进行规范,违约责任相对较为有限。
内容与性质的不同
劳动合同通常包含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以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需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并提供正常的工作条件、法定假日、休息休假以及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劳务合同则更加灵活,主要约定劳务提供方的报酬方式和数量,用人单位并不负担劳动者的社保费用,且对劳动过程中的风险承担较少责任,劳务合同双方通常在平等基础上协商,享有较为自由的约定空间。
法律后果的不同
劳动合同的违约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等行为,均可面临行政拘留、罚款或刑事责任,劳动合同还赋予劳动者一系列权利,包括最低工资保障、工作安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劳务合同的违约相对较为宽容,违约方通常只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不会面临行政或刑事处罚,劳务合同的双方在签订时需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但一旦违约,法律对违约方的处罚力度较小。
签订前提和要求的不同
(1)劳动者本身具有用人单位身份,被派往其他单位工作的,通常应签订劳动合同,若因劳务合同导致劳动者丧失应得权益(如法定休假、养老保险等),则视为违法行为,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诉。
(2)双方单纯需要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可以签订劳务合同,工程承包、技术咨询、临时用工等情形。
(3)涉及劳务输出、停薪留职等情况的,也适用劳务合同。

法律关系与地位的不同
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从属关系,需遵守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劳动纪律,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需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指挥和管理要求。
劳务合同中的双方始终处于平等关系,劳务提供方享有较为自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风险主要由劳务提供方承担。
实际签订的不同
绝大多数一方为组织,一方为个人的雇佣关系,均属于劳动合同关系,以下几种情况视为劳动合同关系:
- 个人为在校学生参加实习活动;
 - 个人为退休人员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 个人与单位没有隶属关系,不需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不需听从单位管理,只需按要求提交工作成果(如顾问咨询、劳务承揽、众包平台与使用者等);
 - 单位尚未独立人格,如正在筹备的公司,或外国企业的华代表机构。
 
除上述情况,一方为单位,一方为个人的长期用工关系,基本上均属劳动合同关系。
主体、合同履行过程的地位不同
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合同的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另一方必须是法人等用人单位。
劳务合同的主体则具有广泛性,双方在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均需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原则。
标的不同
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力,受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劳务合同的标的是劳务行为的结果,劳务合同一般依据劳务成果支付劳务报酬。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签订需谨慎对待,作为劳动者,我们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审慎选择合适的合同类型,法律明确规定:符合劳动合同条件的事务,即使签订了劳务合同,劳动者同样可依法享受劳动法保护,及早辨别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再签定为好,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