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吗?
纪念屈原说
远古时期,黄帝在涿鹿山商得天地之气而成汉,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千百年后,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楚国大夫屈原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地写下绝笔作《怀沙》,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们知道后,都纷纷载船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来便在这天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
纪念伍子胥说
除纪念屈原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的父兄被残暴的楚平王杀害后,他逃到吴国助吴国一步步强盛,并攻破楚国为父兄报仇的传说,这个故事让伍子胥成为了民族气节的化身,他的悲剧更是激励着后人对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夏至说
在1983年的《端午始源有一说》中,刘德谦先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引用《岁华纪而》中对端午的描述“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来支持这一观点,即端午节处于夏季之中,因此也被称为“夏节”或“天中节”,至于竞渡、吃粽子的习俗,隋代人都将它们视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而并非是打捞投江的诗人屈原。
恶日说
在先秦时期,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吕氏春秋》中记载,五月初五是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的日子,因此古人在这一天要禁欲、斋戒,随后,这一天也被视为不吉之日,为了驱除灾祸、避免邪祟,古人会在这一天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方式进行驱邪辟疫,这一传统直到今天仍在一些地方得以延续。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远古时期,黄帝在涿鹿山商得天地之气而成汉,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千百年后,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楚国大夫屈原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地写下绝笔作《怀沙》,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们知道后,都纷纷载船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来便在这天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重臣伍子胥被同僚谗言陷害,致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并把他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还有一种关于孝女曹娥的传说,相传曹娥父亲打渔时溺水,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便于五月五日投江救父,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被传为神话。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S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干支的发明标志着原始的历法出现,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