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它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成为民俗文化共享的节日,屈原的名字人尽皆知,中华民族的高洁情怀流传千年。
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以及喝雄黄酒,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确定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纪念屈原。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重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被驱逐出都城,流放至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目睹祖国陷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壮丽的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纷纷涌向汨罗江,渔夫们划船打捞他的遗体,一位渔夫用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以免鱼龙虾蟹伤害屈原的遗体,一位老医师则将雄黄酒倒入江中,驱除蛟龙,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食用,人们改用楝树叶包饭并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这些习俗逐渐演变为现代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各地不同,但核心是以纪念屈原,主要习俗包括:
- 赛龙舟:千船竞渡,展现壮观的水上激流。
- 吃粽子:象征屈原投江前的饭团,寓意团圆美满。
- 挂菖蒲、艾叶: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 喝雄黄酒:驱除江蛟,寓意驱邪避害。
- 吃五毒饼:象征驱邪镇煞。
- 涂雄黄:驱邪避疫,保佑健康。
- 贴午叶符:祈求五谷丰登,岁月安康。
这些习俗源自古代传说,经过千年的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链接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端午节的习俗和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