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什么改成塞罕坝保护区了?
塞罕坝被重新命名为自然保护区,背后的多重生态使命使其转变,这一转变旨在遏制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的威胁,如果这一沙地持续向南移动,将会直接威胁到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甚至影响到华北、东北的生态平衡,保护区的建立,更是为了涵养水源,保障华北地区宝贵的水资源。
这一转变不仅关乎生态,也涉及对天然植被群落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塞罕坝地区珍稀动物如黑鹳、金雕等,以及丰富的植物种类,都是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自200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塞罕坝的保护区面积覆盖了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广阔地域,总面积达到了20029.8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这里的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特别是作为滦河与辽河的水源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荒漠沙地上建立的塞罕坝,生态环境极易受破坏,且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对这些区域的保护显得尤为关键。
塞罕坝从国家森林公园晋升为保护区,对于保护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维护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回溯历史,塞罕坝地区曾是一片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禽兽出没的天然名苑,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依然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625种,是河北省高寒地带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之一。
塞罕坝保护区的建立与升级,不仅是对自然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