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吃喝玩乐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wolekan 09-24 10次浏览 0条评论

处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8月至9月之间,它标志着暑气的渐退,天气开始向秋季转变,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处暑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开始走低,秋高气爽,雷暴活动增多,这一节气也反映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预示着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的开始。

处暑节气还与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密切相关。"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至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处暑节气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因此需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处暑节气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放河灯的习俗与七月十五鬼节有关,旨在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的《呼兰河传》中也提到,七月十五是死鬼托生河灯的日子。

在农村地区,处暑节气还有"三候"的传统,一候鹰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二候天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三候禾乃登,农村主要农作物开始成熟,可以收获了。

处暑节气后,气候变迁,农业即将进入丰收的时节,出伏和处暑的习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如迎秋出游、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开渔节是沿海渔民举行的盛大活动,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出伏和处暑的习俗活动具体如下:1. 迎秋出游,与祭祖及迎秋有关;2. 放河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3. 开渔节,沿海地区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除了上述习俗,民间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如煎药茶,自唐朝以来,我国就有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这时喝一些药茶,可以清热、去火、消食,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小时候感冒发烧也常常喝药茶,大多是用车前草和鱼腥草煎的,治疗感冒很有效。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天气比较热,吃一些龙眼可以补充身体缺失的能量,这个习俗不多见,有点黑暗料理的感觉(开玩笑)。

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习俗之外,民间处暑还有拜土地爷、祭祖、迎秋、放河灯的习俗。

出伏倒是没听说有什么习俗,但出了伏天气变化有些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是四防:防感冒、防肺燥、防秋乏、防霉菌。

防感冒:勤增减衣物,注意保暖,不可贪凉,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

防肺燥:饮食润一点。"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防秋乏:晚上睡早点,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专家建议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防霉菌:通风勤一点,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

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出伏意未着炎热的天气渐渐退去,而处暑节气也代表天气渐渐转凉,但在闽南一带来说,如遇冷空气南下才有清爽的的日子,正常的白天都还有三十度以上的高温,至于习俗在闽南没什么**,但如再遇上台风三十五度的日子是跑不掉的,谢邀!

出伏就是三伏天已经结束,一年中最热的时间结束了,处暑就是表示暑气告一段落,天气越来越凉爽,但是出伏处暑以后还会有秋老虎的出现,秋老虎很热,主要是白天热,晚上就凉爽多了。

出伏处暑后的习俗主要有,一、出游迎春,出伏处暑以后,秋意渐浓,也到了人们出游的好时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出游迎秋之意,二、放河灯,放河灯也叫莲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把莲花灯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三、处暑吃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五花八门,一般处暑这天,人们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

处暑的民间风俗
方程豹会是独立品牌吗? 传祺m8防侧滑怎么开启?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